在義大利,每位專業咖啡師都熟知一個核心數字——25 秒。
這段短短的時間,被視為義式濃縮(Espresso)達到最佳風味的黃金萃取時間。
它不是偶然,而是多年經驗與科學驗證的結晶。
從磨豆到填壓,從水溫到壓力,每個細節都影響著這 25 秒的品質。
這篇文章,將揭開咖啡師如何精準掌握這段時間,並讓每一杯 Espresso 都達到最佳狀態的秘密。
#萃取的化學基礎
義式濃縮的風味來自咖啡粉中數百種化合物的溶解與釋放。
- 前段(0–8 秒):釋放酸質與花果香。
- 中段(8–20 秒):甜感與油脂大量產生,風味最為均衡。
- 後段(20–30 秒):苦味物質與木質調開始明顯。
25 秒之所以理想,是因為它能在酸甜苦之間取得平衡,同時保留充足的油脂層。
#咖啡師的五大調整公式
1.研磨粗細
-
- 粉太粗 → 水流快,萃取不足。
- 粉太細 → 水流慢,易過度萃取。
咖啡師會根據當天的溫濕度與豆子狀態,即時調整研磨刻度。
2.填壓力度
-
- 標準約 15–20 公斤的壓力,確保水均勻穿過粉餅。
- 填壓不均會造成「通道效應」(Channeling),導致風味不穩定。
3.咖啡粉量
-
- 一般雙份 Espresso 粉量約 18–20 克。
- 粉量過少會稀薄,過多則阻礙水流,延長萃取時間。
4.水溫與壓力
-
- 溫度低 → 萃取不足,酸味明顯。
- 溫度高 → 苦澀增加。
- 壓力應穩定在 9 bar,避免萃取曲線波動。
5.新鮮度與烘焙度
-
- 新鮮烘焙的咖啡豆(烘焙後 7–21 天)油脂豐富、香氣穩定。
- 烘焙過深或過淺,都需要微調研磨與萃取時間。
#黃金 25 秒的感官判斷
專業咖啡師不只看計時器,還用感官判斷萃取是否理想:
- 油脂顏色:應呈榛果色並帶有細緻紋理。
- 流速狀態:前段緩慢滴出,中段穩定流動,後段略帶減速。
- 香氣表現:應同時聞到甜感與堅果、可可或果香調性。
黃金 25 秒是義式濃縮的核心指標,也是咖啡師穩定出杯的基礎。
然而,真正的精髓在於因地制宜、因豆而異地調整,讓每一杯 Espresso 都展現最佳風味。
科學給了我們參考,藝術則讓這杯咖啡更有靈魂。